近日,东北三省气象部门第二次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工作完成并出版了《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决策者摘要》。
今年以来,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6月,东北冷涡异常活跃,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九成,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多。
1961年—2017年,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10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和全球近50年气温上升速率。年降水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强度以0.11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强。
2021年,东北区域气象中心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完成了第二次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工作,并出版了《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决策者摘要》。
昨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气候变化的观测情况、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以及依据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东北区域农业、湿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影响的评估结论,并提出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和措施。
今年我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辽宁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6月,东北冷涡异常活跃,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九成,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多。
8月下旬到9月中旬,先后出现龙卷风、近10年罕见强风雹、近10年9月份最强暴风雨天气,9月19日至20日出现近10年9月份最强暴风雨,全省平均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9月份历史极值。
10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5.5倍,10月2日至4日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强风雹及大暴雨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和最大降水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10月历史极值,并出现历史罕见最大风力达13级的陆地瞬时大风。省气象局全力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气象预警先导作用。研发了具有自动报警提示功能的预警业务系统,确保预警信息早、准、广、快发布。
1961年—2017年气温上升、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加
根据《评估报告》,1961年—2017年,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10年,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和全球近50年气温上升速率。同期,辽宁省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7℃/10年。东北区域年降水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强度以0.11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强。同期,辽宁省年降水日数以2.8天/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强度则以0.17毫米/天/10年的速率增强。
日照、风速均呈减少趋势,1961年—2017年,东北区域年日照时数以35.2小时/10年的速率明显减少,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40.0—79.9小时/10年,年平均风速以0.19米/秒/10年的速率显著下降。同期,辽宁省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36.6小时/10年,年平均风速下降速率为0.21米/秒/10年。
积雪期缩短,最大积雪深度增加,最大冻土深度减小。东北区域积雪初日以1.4天/10年的速率显著推迟,积雪终日以2.3天/10年的速率显著提前,积雪期以3.7天/10年的速率显著缩短,最大积雪深度以0.9厘米/10年的速率增加,最大冻土深度以5.5厘米/10年的速率减小。同期,辽宁省积雪初日以0.5天/10年的速率推迟,积雪终日以2.5天/10年的速率显著提前,积雪期以3.0天/10年的速率缩短,最大冻土深度以3.7厘米/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小。
到21世纪远期
东北气温将上升5.3—6.2℃
东北区域气温持续上升。到21世纪远期(2081—2100年),在低排放情景下,东北区域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2℃—2.0℃;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气温可能上升3.3—3.9℃;在高排放情景下,气温可能上升5.3—6.2℃。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总体增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东北区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由辽宁中南部向北延伸,面积有所扩大。
高温灾害风险总体增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东北区域中等级别以上高温风险区域由辽宁西部向北和省会城市扩展。
干旱风险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辽宁中西部地区干旱风险较高,干旱面积向西略有延伸;21世纪远期(2081年—2100年),该地区干旱风险较中期降低。
低温冷害风险下降。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2020年—2035年)和中期(2046年—2065年),低温冷害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黑龙江北部,远期(2081年—2100年)低温冷害对东北区域的影响将减小。
极端气候增加
会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性
谈到气候变暖的影响,沈阳区域气候中心主任赵春雨介绍,气候变暖对农业、自然生态系统、能源等敏感领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影响有利有弊,总体表现仍为“弊大于利”。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有助于延长农作物生育期,但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加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气候变化不仅可通过影响农业和自然资源而间接地对第二、第三产业产生影响,而且气候变化减缓措施也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依据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对东北区域农业、湿地以及城市采暖制冷能耗的评估结论,《评估报告》也提出可供选择的适应气候变化对策和措施。
在农业方面,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好热量资源。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轻旱涝灾害影响。遏制黑土地退化,强化黑土地保护。
在湿地方面,维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湿地生态需水。建立长效的补水机制,修复和保护退化湿地,减少气象灾害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城市采暖制冷能耗方面,开展光热气候资源评估区划,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完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建筑节能。
辽沈晚报记者胡婷婷